大眾網
大眾網訊 為響應“傳承紅色基因,培育時代新人”的時代號召,在八一建軍節(jié)之際,山東政法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實踐隊走進威海文登區(qū)紅色膠東展館,并前往文登開元養(yǎng)老院慰問退伍老兵,開啟了以“青年實踐+數(shù)字創(chuàng)新”雙螺旋模式探索的實踐活動。通過走訪老紅軍采集紅色故事,重溫崢嶸歲月,厚植愛國情懷,在數(shù)字時代語境下探索紅色基因傳承新路徑,為網安學子注入精神動能。
踏訪紅色印記:在歷史場景中觸摸信仰溫度
實踐隊首站抵達紅色膠東展館,通過序片《紅色膠東從這里走來》的VR全景展示,開啟一場“穿越式”文化溯源之旅。展館以“紅色種子播撒膠東大地”“天福山起義開啟紅色膠東時代”等五大主題展廳為脈絡,陳列的泛黃信件、斑駁武器與動態(tài)影像相互交織,勾勒出膠東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浴血奮戰(zhàn)的壯闊圖景。在天福山起義場景復原區(qū),全息投影技術重現(xiàn)了1937年冬日戰(zhàn)火紛飛的震撼畫面。隊員們駐足于“虛擬彈孔墻”前,指尖輕觸即觸發(fā)歷史音效,仿佛置身槍林彈雨之中。講解員創(chuàng)新采用“抗戰(zhàn)歌曲+快板”活化歷史敘事:一曲《戰(zhàn)斗英雄任常倫》以激昂旋律喚醒烽火記憶,一段快板通過節(jié)奏變化再現(xiàn)軍民協(xié)同抗敵的智慧,讓紅色文化“活”進青年心田。
聆聽崢嶸歲月:以青春溫情致敬最可愛的人
實踐隊伍走出紅色膠東文化展館,懷著期待的心情,走進文登開元養(yǎng)老院,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這里展開——專訪99歲張明與104歲孫本茲兩位飽經滄桑的老紅軍,在歷史場景的余韻與親歷者深情講述的交織中,探尋革命歲月的深刻內涵,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(fā)出新的光芒。
張明:只要組織不嫌我老,我就還能上
“張爺爺,如果再給您一次機會,您還會扛槍嗎?”
99歲的張明老人說:“組織需要我,不嫌我老,我就干!”聲音不高,卻像撞針擊發(fā),在安靜的房間里炸出一聲脆響。他緩緩挽起褲腿,右膝上,一枚暗褐色的“星芒”——子彈貫穿的傷疤皮肉翻卷,邊緣早被歲月磨鈍,卻仍像一張吶喊的嘴。“1944年,牙山反‘掃蕩’,那年我19歲,只知道不把鬼子打出去,爹娘就得當亡國奴。疼,真顧不上?!崩先擞弥讣饽﹃毯郏裨趽崦欢螡L燙的歲月。
孫本茲:為了人民,為了國家
一旁的孫本茲老人始終端坐,那只布滿老年斑的手突然停在胸前的那枚勛章上,指節(jié)因用力微微發(fā)白。他講述著當年如何在缺衣少糧的寒冬里急行軍,如何在槍炮轟鳴中傳遞情報,如何在戰(zhàn)友倒下時咬緊牙關繼續(xù)戰(zhàn)斗……每一個細節(jié),都讓歷史的畫卷更加鮮活。“爺爺,您為什么參軍?”他突然松開手,勛章落回胸前,隨即一字一頓道:“為了人民,為了國家?!卑藗€字像砸在青石板上的鋼釘,字字千鈞。那是戰(zhàn)火淬煉出的信念,無需修飾,卻足以震顫在場每名隊員的心靈。
此次采訪交談,兩位老人講述的那些烽火往事,讓實踐隊員真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?yōu)榱藝液腿嗣?,不惜拋頭顱、灑熱血的偉大精神。這種精神,點燃了他們心中的愛國熱情和奮斗激情。
傳承紅色基因:以數(shù)智力量守護精神火種
這次實踐像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。實踐隊員們看到展館里的老照片被做成 AI 修復模型,讓模糊的面龐重新清晰;聽到紅軍家書轉換成語音數(shù)據,讓跨越百年的叮嚀有了新的傳播載體。大家真切感受到,紅色基因從來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,而是能在數(shù)字時代煥發(fā)新生的火種。(記者 王新超 通訊員 李妍 劉麗彥 秦敏嘉)
責編:
審核:徐榕悅
責編:徐榕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