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小米改變的智能手機行業(yè),如今又變回去了嗎?
又是一年雙十一,中國手機圈鏖戰(zhàn)正酣。翻開今年的銷量榜單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些有意思的現(xiàn)象。
京東手機 11.11 競速榜的累計銷量顯示,除了一騎絕塵的 iPhone 12、13,這個榜單幾乎為 Redmi 所霸榜,千元級和百元級的 Redmi Note、Redmi 數(shù)字系列尤為顯眼。在發(fā)稿當日,榜單上還擠進了幾位飛利浦的功能機。
總的來說,除了 iPhone 之外,那些活在話題中心的旗艦手機并沒有那么賣座,那些被邊緣化的千元機、老人機,還在舞臺上發(fā)光發(fā)熱。此情此景,是否讓你感到時空錯位,仿佛自己還活在那個劇變之前的智能手機世界?
三家公司的傳奇
2011 年前后,圍繞著三家科技公司,中國手機圈發(fā)生了兩件不可忽視的大事件。
第一家公司叫斯凱。2010 年底,這家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公司遠赴美國上市,招股書中宣稱,其在中國擁有 4.789 億手機用戶,36 億次累計下載量,新手機月出貨量更是達到1000 萬部左右。
斯凱到底有什么了不得的本事呢?它為下面要說的第二家公司創(chuàng)造了騰飛的基礎。
第二家公司名號很響亮(曾經(jīng)),名叫尼彩科技。玩機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小伙伴,應該都聽過這個名字,也會記得那些響徹中國的口號:
“尼彩手機工廠店!”
“手機只賣 399!”
“只賺 10 元”
...
2011 年開始,尼彩手機的廣告席卷全國各大電視臺,以洗腦之勢住進了國人的腦中。它長相酷似 iPhone,造型與系統(tǒng)界面如出一轍。
那時候,“智能手機”、“iPhone”等名詞剛傳入大眾耳中不久,真正的 iPhone 長什么樣,真正的智能手機定義為何,并不是那么清楚。
許多人的共有印象是,智能手機可以安裝軟件和游戲,所以 iPhone 是智能手機,安卓是智能手機,諾基亞、黑莓等是智能手機。支持 JAVA 的手機能安裝軟件,算半智能手機,四舍五入也夠智能了。
還有一種基于 MTK 平臺的手機,雖然常常被稱為“山寨機”,能安裝手機 QQ、瀏覽器,下載手機游戲,所以也算智能手機......吧?
早期的尼彩手機就是其中之一。斯凱發(fā)明的中間件,為廣大 MTK 提供了安裝軟件的渠道,對于廣大山寨手機來說,這就是它們的“App Store”。
在那時,赴美上市的斯凱成為了納斯達克的妖股,市值最高曾達到 6 億多美元。尼彩手機“工廠店”遍布中國,CEO 盧洪波揚言“追趕蘋果”。
小米改變了什么
根據(jù)賽迪咨詢的數(shù)據(jù),2011 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為 7344 萬臺,這就意味著,數(shù)以億計的中國用過,手上都還沒有智能手機。
智能手機高高在上的價格,是勸退廣大用戶的頭等因素。一份報告顯示,2011 年中國智能手機均價為 1683 元。作為智能手機的旗艦標桿,iPhone 當年旗艦的國行售價在 4000 元左右,黃牛黨哄炒之下,這個數(shù)字還會水漲船高;三星、HTC 等其他陣營,旗艦手機價格也在 3000、4000 元以上,如此高的售價,令大多數(shù)消費者只能仰望。
第三家公司在這時登上舞臺,它的名字叫小米。
2011 年,第一代小米手機亮相,搭載1.5GHz 高通雙核處理器、4 英寸屏、1GB RAM,把定價三四千元的配置做到了 1999 元。小米公司創(chuàng)始人雷軍在發(fā)布會上宣布售價的時候,現(xiàn)場掌聲雷動。
從整體上來說,第一代小米手機并不完美,拍照效果很一般,續(xù)航與系統(tǒng)穩(wěn)定性也受到質疑。但比肩旗艦手機的處理器與內存配置,保障了手機的性能,以及日常使用的流暢度。
早期的智能手機由于設備性能限制,基本只有昂貴的旗艦手機能體驗到真正的流暢。小米手機的 1999 元,意味著消費者能用一半的價格,就能享受到這種體驗。
毫無疑問,小米是第一個將中國智能手機價格打下來的廠商。第二年,價格實惠的智能手機在中國遍地開花,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首次超過美國。
不過,僅憑 1999 元的小米手機,1499 元的小米手機青春版,還不足以推動智能手機的普及。與運營商合作的線下品牌,以及無牌山寨手機在入門與低端市場仍然十分賣座。于是 2013 年,第一代紅米手機發(fā)布,搭載聯(lián)發(fā)科四核處理器。長久以來,紅米(Redmi)手機都是最暢銷的千元內智能手機之一,為售價幾百元的入門機型立起了性能門檻。
說到性能,就離不開列參數(shù)。小米一次次在發(fā)布會上羅列參數(shù)、對比友商的做法,以及“不服跑個分”等,在宣傳產(chǎn)品性能的同時,也終于為自己換來了“參數(shù)黨”、“唯 SoC 論”的名聲。對小米反感的用戶,以體驗至上的觀點予以反對。
但是換個角度說,小米的這些舉措,讓智能手機的參數(shù)更加透明,給了消費者更多的參考信息。當年的山寨機之所以能收獲大量市場,就是因為參數(shù)不夠透明,有意無意地利用了普通消費者認知的信息差,謀取利益。
由此以后,國內智能手機廠商無不重視硬件配置的宣傳,將發(fā)布會打造成參數(shù)展示大會。到今天,廠商們已經(jīng)從參數(shù)透明,變成了供應商透明。OPPO 在這方面做出了表率,在手機包裝盒注明屏幕供應商。
多年來的價格親民化、參數(shù)透明化,消除了智能手機普及道路的最大障礙,也逐漸鏟除了“尼彩手機”等山寨機的生存土壤。
2015 年,曾經(jīng)風光無限的尼彩宣告破產(chǎn);2016 年 11 月,不愿涉足智能手機的斯凱,以低于賬上現(xiàn)金的總市值從美股私有化退市。
2019 年 4 月,雷軍在小米 9 周年慶典上表示,9 年來小米最大的變化就是消滅了中國的山寨手機。
2021 年,是誰還在買山寨手機?
時至 2021 年,中國的智能手機均價不斷提高,僅次于美國,iPhone 大中華區(qū)銷售不斷提升。從賬面上看,國人消費水平提高,高端手機日漸暢銷,加上國產(chǎn)智能手機全方位的滲透,2021 年的中國似乎已經(jīng)沒有了山寨機生存的土壤。
真的是這樣嗎?
今年夏天,一些網(wǎng)紅主播在直播間銷售山寨機的消息傳出。被曝光的其中一位主播,曾在直播中聲稱,其推薦的“朵唯 12 Pro”手機,原價四千多元,他給直播間的“老鐵”們壓到了八九百元。幅度巨大的“優(yōu)惠”和感染力十足話術,網(wǎng)紅主播帶貨的山寨手機十分暢銷,據(jù)說一場能賣出一萬多臺。
然而經(jīng)過簡單的調查就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主播宣稱的高端手機,實際上就是昔日火爆的山寨手機。這些手機售價根本沒有宣稱的那么高,主播們的報價比手機實際的報價還要高數(shù)百元??紤]到千元內入門級手機本身是薄利多銷的走量機型,如此幅度堪稱暴利。
如果是對智能手機有一定了解的用戶,相信很快就能發(fā)現(xiàn)其中貓膩。比如說,一位主播吹噓手機搭載的虎賁 T310 為高端芯片,但實際上是入門機型采用的芯片,性能較弱。手機背部搭載三四個甚至更多的攝像頭,實際上卻多為裝飾。這些手機雖然型號、長相酷似蘋果與華為等的熱門機型,但品牌卻是朵唯、糖果、天語、酷派等早已退出主流市場的名字。
這時候,直播平臺如夢初醒,開始封禁售賣山寨機的主播,清理山寨手機品牌。
2021 年了,是誰還在購買這些手機呢?
我們忽視了,不斷上漲的智能手機均價,其實把很多事情藏在了背后。
前瞻產(chǎn)業(yè)研究院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我國售價在 200 美元以下的入門機型占比日漸減小,但到 2020 年第二季度,仍有著 29% 的比例。也就是說,整個互聯(lián)網(wǎng)都在討論新款 iPhone,討論華為、OV、小米高端手機時,還有不少的消費者在購買百元級的入門機型,這就給了山寨廠商可趁之機。
或許有人會說,山寨機型宣傳的配置“一眼假”,怎么會有那么多人看不出來呢,受騙者是不是自身也有貪便宜之嫌?
翻一翻新聞我們就能知道,能看出智能手機“一眼假”的人,其實并不多。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絡信息中心第 48 次《中國互聯(lián)網(wǎng)絡發(fā)展狀況統(tǒng)計報告》顯示,截至 2021 年 6 月,中國網(wǎng)民規(guī)模為 10.11 億,互聯(lián)網(wǎng)普及率 71.6%。
這個比例雖然足夠喜人,但同時也意味著,還有數(shù)以億計的居民尚未接入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。此外,我國仍有數(shù)億人口,月收入有限。對于他們來說,買幾百元的入門手機已然是一筆大支出,加上數(shù)碼知識和購買渠道有限,很容易中了山寨廠商的招。
而接入了互聯(lián)網(wǎng)并且有一定收入的居民,也并非人人都是“數(shù)碼愛好者”,并非人人都懂得上知乎求助,或者上各大社區(qū)論壇找攻略。他們習慣于通過短視頻與直播,了解數(shù)碼產(chǎn)品在內的資訊,也就容易在主播的煽動之下,購買山寨手機。
結語
所以,雷軍曾說消滅了山寨手機,是否一紙空談?
嚴格地說,小米確實沒有將山寨手機斬盡殺絕。小米鏟除了山寨機生存的土壤。然而,山寨機沒有完全被消滅,它們如頑強的細菌,靠著一絲培養(yǎng)基,就能瘋狂繁殖。
但是,小米并沒有妄言。599 元起步的 Redmi 9A 是電商平臺上,主流品牌最便宜的智能手機,也是最為暢銷的型號之一。有人追逐智能手機的極致體驗,選購萬元旗艦,也有人為了生活,咬牙入手 Redmi 9A、榮耀 Play 系列等入門機型。
除此之外,小米鼓吹的一個個參數(shù),一個個名詞,讓智能手機行業(yè)更為透明。在參數(shù)黨與體驗黨的爭論之余,我們不能忘記的是,曾有廠商利用不透明的參數(shù)信息,售賣遠不及定價的體驗,謀取暴利。
或許智能手機的世界,并未如我們所期許的那樣徹底改變,但小米從未停止努力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“ZEALER”(ID:zealertech),作者:ZEALER,36氪經(jīng)授權發(fā)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