掰彎一塊玻璃,總共分幾步?
花瓶、水杯、鏡子、窗戶、屏幕……它們都是玻璃。這種隨處可見的材料,是如何一步步滲透進了人類生活?
今天我們就來聊聊“玻璃”的故事。
01浴火而生的玻璃
最初,玻璃誕生于大自然的高溫現(xiàn)象[1] ,人類自石器時代就使用天然的火山玻璃作為工具 [2] 。
而人類首次真正意義上合成玻璃,則到了古埃及時代[3] 。 由于工藝上的局限,玻璃一直被視做珠寶級別的奢侈品。在古代中國,被稱作“琉璃”的玻璃也一直被當(dāng)作貴重之物 [4] 。
直到13世紀(jì),玻璃展露出了裝飾功能之外的實用性。以玻璃為原料的鏡子和眼鏡被制造出來 [5] 。
隨著從人工吹氣到機械制造,電燈、玻璃窗等日用玻璃制品也越來越便宜,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但它有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弱點,“易碎”。
17世紀(jì),英國魯伯特王子偶然間把玻璃液滴進水中,這樣形成的淚滴形玻璃非常堅硬,算是鋼化玻璃的雛形 [6] 。
早期玻璃鋼化,便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使表面應(yīng)力提高。鋼化玻璃抗彎強度是普通玻璃的3~5倍,抗沖擊強度達到5~10倍[7] 。
1909年,世界上第一座采用玻璃外墻的建筑拔地而起后 [8] ,玻璃開始深度參與到我們的城市建設(shè)中來。由高強玻璃纖維作為增強材料制成的玻璃鋼,在強度上甚至超過了鋼[9] 。
發(fā)展到今天,“玻璃”變成了一個統(tǒng)稱,制作玻璃時的工藝千變?nèi)f化,讓它在生活中扮演著無數(shù)角色。
就拿你正在盯著的這塊屏幕來說,它的表面也是一塊玻璃,比普通玻璃二氧化硅含量更高、熔制溫度更高,經(jīng)過鋼化工藝的加工,顯示出更鮮活清晰的畫面 [10] 。
02手機屏幕的“保護傘”
如今我們每天在手機屏幕上進行成千上萬次操作,要說接觸最親密的材料,非這塊玻璃莫屬。
在功能機時代,想在手機屏幕上看到玻璃是不可能的。
由于玻璃屏幕脆弱且造價昂貴,大多數(shù)廠商選擇更耐造的PC材質(zhì),或者與玻璃透光率接近的亞克力材質(zhì),但太容易刮花卻是它的硬傷。
直到康寧公司推出了專為手機屏幕研制的大猩猩玻璃,它又輕又薄,還極具抗磨損性能,如今保護著全球幾十億臺設(shè)備 [11] 。
手機廠商們?yōu)榱俗非笳嬲裏o邊框的視覺體驗,開始嘗試把直來直去的玻璃壓彎。2D、2.5D、 3D……隨著玻璃熱彎技術(shù)的成熟, 玻璃在手機屏幕上的路也越走越寬。
03玻璃的進化之路
但手機上的這塊玻璃 ,卻面臨新的難 題。如何才能在更小的體積里,塞進更大的屏幕?
當(dāng)屏幕尺寸在二維空間無法突破時,折疊屏應(yīng)運而生。從曲面屏到折疊屏的轉(zhuǎn)變,也是對玻璃形態(tài)的顛覆。
在初代量產(chǎn)的折疊屏上,玻璃蓋板并不是首選, 透明聚酰亞胺薄膜(CPI)由于良好的柔性以及延展性,被大量應(yīng)用,卻在耐磨性和質(zhì)感方面始終不如玻璃。
但堅硬的玻璃如何才能折疊呢?
答案在厚度。
厚度在1到0.2毫米之間的玻璃可以實現(xiàn)彎曲,厚度小于0.2毫米則能實現(xiàn)折疊 [12] ,造價更高的超薄柔性玻璃(UTG)成了折疊屏手機蓋板材料的最優(yōu)解。
最近OPPO發(fā)布的Find N折疊屏手機便使用了UTG,屏幕外層僅有0.03mm的玻璃卻比CPI的抗沖擊力提升了300%。
解決了“掰彎”的問題后,產(chǎn)生的折痕也是個難題。 不過Find N同樣優(yōu)化了這個折疊屏手機的軟肋。
OPPO自研出了成熟的鉸鏈形態(tài)——精工擬椎式鉸鏈,這是目前市面上工藝更復(fù)雜、成本更高的折疊屏手機鉸鏈。
實驗表明,在靜態(tài)彎折4h后,相比U型鉸鏈,使用精工擬椎式鉸鏈的屏幕,折痕足足淺了48%。
此外,其內(nèi)屏是全球唯一德國萊茵20W+折疊無憂認證的屏幕,也是目前折痕更輕微的屏幕,由OPPO和三星共同研發(fā)。
然而三星的折疊屏產(chǎn)品鉸鏈設(shè)計并不相同,因此其屏幕方案移植到水滴鉸鏈(精工擬椎式鉸鏈)上明顯開始“水土不服”,屏幕設(shè)計的優(yōu)化成為一個新的課題。
最終OPPO工程師團隊發(fā)現(xiàn),自研水滴漸變網(wǎng)紋方案在滿足屏幕耐用性基礎(chǔ)之上,折痕更淺。
在有限的厚度中,工程師不斷調(diào)整材質(zhì)、堆疊方案、網(wǎng)紋設(shè)計、轉(zhuǎn)軸的配合等等,以達到更好的彎折性能和折痕表現(xiàn)。
通過一系列科技、人力的并行測試 ,OPPO Find N正常使用1個月后,相比其他品牌的折疊屏手機,屏幕折痕淺30%。
讓折疊屏手機從“嘗鮮”到“常用”,這一次,古老的玻璃終于讓一方屏幕重新煥發(fā)了生機。
參考文獻
[1]房迎三,Kazuto Matsufuji,Tohru Danhara,王幼平,李超榮.江蘇三處舊石器遺址中發(fā)現(xiàn)的火山玻璃[J].第四紀(jì)研究,2010,(第2期).
[2]SCHOTT:歷史記錄中的玻璃
[3]吳張倩.“玻璃藝術(shù)” ——古埃及與現(xiàn)代的跨時空對話[J].美與時代(上),2018,(第5期).
[4]張莉.“琉”光“璃”彩—中國古代琉璃藝術(shù)[J].文物鑒定與鑒賞,2021,(第6期).
[5]蔡司:眼鏡的歷史:從“閱讀石”的起源到生活配件
[6]維基百科:魯珀特之淚
[7]蔣民華.神奇的新材料[M].山東:山東科學(xué)技術(shù)出版社,2008.
[8]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& Historic Preservation:Curtain Wall
[9]李力等編. 玻璃鋼成型疑難分析. 北京:化學(xué)工業(yè)出版社, 2016.10.
[10]Google Patents:鋁硅酸鹽玻璃及強化玻璃
[11]Corning? Gorilla? Glass Victus?
[12]中信證券:凱盛科技專題報告:折疊屏手機方興未艾,UTG 玻璃空間廣闊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硬核看板”(ID:yinghekb),作者:看板娘,36氪經(jīng)授權(quán)發(fā)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