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還不知道“心流”嗎?它能幫你實現(xiàn)開掛人生
編者注:10月20日,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,被稱為“心流之父”的創(chuàng)造力大師、匈牙利裔心理學家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賴(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34-2021)去世,享年87歲。
他曾出版包括《心流》《發(fā)現(xiàn)心流》《自我的進化》等暢銷書,對積極心理學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重大影響。
“心流”,是指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,那種全神貫注、投入忘我的狀態(tài)——這種狀態(tài)下,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,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并且非常滿足的感受。
它是近年來國內(nèi)最火的心理學概念,也是為數(shù)不多不需要過多解釋,大眾就知曉的心理學概念,曾為無數(shù)讀者指明幸福的方向。
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趙昱鯤早年留學期間,曾修習過米哈里教授的課程,并與其多有交往。
下文摘自他為《心流:最優(yōu)體驗心理學》一書所作推薦序,文中回憶了其與米哈里教授交往的點滴,以及對“心流”從冷淡到驚艷的認知過程,并對其概念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。
特此整理,以饗讀者,讓我們從文字中一起追尋大師的永恒星光。
初識:被米哈里圈粉,卻對“心流”不以為意
第一次讀《心流》這本書的時候,我印象并不好。
那是我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念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生的時候,作者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賴也是我們的授課老師,要求我們在上課前先把這本書的前三章讀了。當時學業(yè)很重,時間很緊,我讀得很快。
由于我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,于是順便把最后一章也讀了。后來在契克森米哈賴給我們上課的時候,把中間的部分也都跳著讀了一些。
這樣讀下來,當然收獲不大。但對于心流的核心概念我是認同的,因為我自己在創(chuàng)造、學習、踢球、玩游戲時就經(jīng)常經(jīng)歷心流,我完全認同契克森米哈賴對它的描述和研究,那確實是一種很美好的感覺。
在我的現(xiàn)實生活中,我也采用契克森米哈賴的建議,用“明確目標”、“即時反饋”、“匹配難度”三個原則來改造一些任務,使我能在其中產(chǎn)生更多的心流。
更不用說,在上完契克森米哈賴的課后,我就成為他的忠實粉絲——這個不修邊幅、帶著濃重中歐口音的白胡子老爺爺,在講堂上卻活躍得像個二十歲的年輕人,思維深邃、學識淵博,開著各種冷幽默的玩笑,對人卻極為和藹可親。
米哈里·契克森米哈賴(Mihaly Csikszentmihalyi 1934-2021)
2017年《心流》中文版上市時,米哈里教授的視頻問候
我曾有幸在課間和他一起吃飯,他就主動提起他有個兒子是學東方哲學的,跟我聊起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離——在上完米哈賴的課后還不喜歡他的這個人的,我還沒見到過。
再讀:獲取幸福、成功、滿足的金手指?
回國后,我需要給別人教積極心理學,心流自然是繞不過去的一課,我就把這本書重讀了一遍。
這一遍讀得我大為驚艷!——是的,驚艷不一定只發(fā)生在一見鐘情,也可能是在驀然回首。我對這本書的觀感徹底改變了。
01 讀懂心流,要先弄懂“熵”這個熱力學概念
首先,我發(fā)現(xiàn),“精神熵”其實是個絕妙的比喻。契克森米哈賴沒有具體解釋這個比喻,可能讓部分對熱力學不熟悉的讀者有點困惑。
簡單地講,熵是指一個系統(tǒng)的混亂程度。越混亂,熵值越高。
比如在冰里面,水分子相對固定在一個位置附近振動,系統(tǒng)比較穩(wěn)定,熵值就比較低。變成液態(tài)水后,分子開始流動,熵值變大。成為水蒸汽后,分子四處亂竄,熵值就更大了。反過來,一個系統(tǒng)內(nèi)部越有規(guī)律,結(jié)構(gòu)越清晰,熵值就越低。
人的大腦里的念頭就跟分子一樣,時刻萬馬奔騰。如果沒有節(jié)制、訓練,你的心就可能經(jīng)常處在混亂狀態(tài),雖然你意識到的也許只有少數(shù)幾個念頭,但在潛意識里,卻有多得多的念頭在相互沖突,在爭奪你的注意力,在搶奪你大腦的控制權(quán),在試圖引導、影響你往南轅北轍的方向走。
這個時候,你的內(nèi)心一片混亂,熵值非常高。但如果你進入了心流狀態(tài),那就不一樣了。
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,你所有的心理能量都在往同一個地方使,那些跟任務無關(guān)的念頭都被完全屏蔽。你并不是只有一個念頭,你的大腦仍然在高速運轉(zhuǎn),但是所有這些念頭都是非常有規(guī)律、有秩序的,就像一支高度有紀律的軍隊,井井有條地組織了起來,高效率地去完成一個任務。
這時候,你的感覺就跟“心流(flow)”這個詞的英文原意一樣:
心里的念頭就像一條鋼鐵洪流,浩浩蕩蕩但是又井然有序,勢不可擋但是又能從你心所欲,噴涌而出但是又不會四處灑落,而是匯聚成一條水龍,沖蕩開一切泥石沙礫,創(chuàng)造、奮斗、整合,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這個過程,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。
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總結(jié),這就是最佳體驗。
對熵的另一個定義,是指一個系統(tǒng)內(nèi)不能做功的能量的總數(shù)。換句話說,熵值越高,能做的功就越少。因為在做功的過程中,總有一部分能量耗散掉,這就導致了系統(tǒng)的秩序變少,也就是熵值升高。
這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:任何孤立系統(tǒng),都會自發(fā)地朝熵值最大的方向演化。
也就是說,任何孤立系統(tǒng),都會變得越來越混亂,直到我們所知的最大孤立系統(tǒng)——宇宙,到處都達到了熵值最大的狀態(tài),于是一切活動就都停止了,那也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預言的宇宙終點——熱寂。
02 心流幫助大腦遠離混亂,持久且高效輸出
好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,除了宇宙之外,沒有什么系統(tǒng)是真正的孤立的。所以,熵減少的過程處處皆是,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賴在書里(又是不加解釋就)引用的“負熵”。最典型、最壯麗也最奇妙的負熵過程就是這個宇宙的最大奇跡——生命。
文化,也可以看成是更高形式的生命(基因—文化共同演化理論已被廣為接受)。人類開山采礦,燒土為磚,伐木為林,造出高樓大廈、高速公路,乃至用風力、水力、火力發(fā)電,發(fā)明互聯(lián)網(wǎng)、人工智能,都是用浪費大量能量的代價,形成了一個更精巧的結(jié)構(gòu),從而降低了自己系統(tǒng)的熵。
從這個角度來說,心流就是大腦的生命。
當心熵比較高的時候,在一片混亂的情況下,大腦的做功能力很低,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費在內(nèi)耗上了。但一旦進入了心流狀態(tài),心理能量就圍繞著同一個主題組織起來,向同一個方向高效率地輸出。
這也就是契克森米哈賴反復強調(diào)的,人在心流狀態(tài)下的表現(xiàn)最好。而且,如果一個人經(jīng)常經(jīng)歷心流,他的心理就會被訓練得越來越有秩序,以后進入心流就越來越容易,即使平時不在心流狀態(tài)下,也不像一般人那樣心猿意馬。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。佛家經(jīng)常用冥想來降伏內(nèi)心那瀑布一樣奔騰如雷的念頭。經(jīng)過長期練習之后,哪怕不在冥想之中時,你的心靈也會比常人更平靜,遇到意外變故時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。換句話說,你的心熵整體降低了。
當你心里的熵值降到最低,一切紛擾念頭都銷聲匿跡,只剩下你和當前的事物,那種心靈如同冰晶般通透、念頭如同雪水般暢流的感覺,就是你心理能達到的最佳體驗,也是你大腦里的奇跡。
03 社交焦慮、職場難題,心流讓你被磋磨的生活重拾意義
在我第二遍讀《心流》的時候,我完全接受了契克森米哈賴的關(guān)于“精神熵”這個比喻,由此向下,后面很多本來覺得牽強的地方也都迎刃而解,不亦快哉(是的,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達到了心流)。
比如第八章的人際關(guān)系。作為一名前理工男,我以前視人際關(guān)系為畏途,并且也不認為人際關(guān)系有多重要。積極心理學改變了我的看法,讓我知道情感、身體、關(guān)系至少和理智、思想、個人同樣重要。
“人際之樂”這一章教給我更多方法,比如與別人構(gòu)建同樣的目標、給別人以有效即時的反饋、調(diào)整挑戰(zhàn)與學習技能,這樣就可以從人際交往中得到更多心流,并且也能更加自得人際交往之樂。
不過最有意思的還是最后一章。它在探討關(guān)于“追尋生命的意義”的時候,提到了人生找到意義之后的自得之樂。
用契克森米哈賴的話說,“創(chuàng)造意義就是把自己的行動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,由此建立心靈的秩序?!?/strong>
他對此的描述是:
“痛下決心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,各式各樣的活動都能匯集成統(tǒng)一的心流體驗時,意識就呈現(xiàn)出一片祥和。知道自己要什么,并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,感覺、思想、行動都能配合無間,內(nèi)心的和諧自然涌現(xiàn)。
生活在和諧之中的人,不論做什么、遭遇什么,都不會把精神能量浪費在懷疑、后悔、罪惡感及恐懼之上,精力永遠用在有益的方面。”
那么,我們該怎樣才能把自己整個一生的行動、思想都整合成一個心流體驗呢?
契克森米哈賴的建議是,首先要找到一個終生的目標,其次不要害怕復雜性,這就是對你人生意義的挑戰(zhàn),而你可以應對的技能是“行動式生活”與“反省式生活”相結(jié)合。
最終,你既有獨特的個人特性,又與周圍世界、人們所整合,“只要個人目標與宇宙心流匯合,意義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?!?/strong>
顯然,我那時還沒有明白他的意思?;貒院?,我開始經(jīng)歷現(xiàn)實的無情鞭打,對世界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么樂觀,因此心情降落到了一個低潮。
這時我又想起了《心流》這本書。我感覺我的人生的混亂度顯著上升,心流明顯減少。我想:“是時候去向米哈賴老爺爺尋求智慧了?!?/p>
我把“追尋生命的意義”這一章又重讀了一遍。契克森米哈賴對人生意義的復雜性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。他講的是意義的內(nèi)容的升級:從簡單的舒適,到社會價值,到個人的自主發(fā)展,到個人與社會的重新整合。
契克森米哈賴的論述讓我恍然大悟:我并不需要在這“純善”和“厚黑”之中做一個取舍,而更應該是把它們整合,整合成一個更復雜的人生意義。簡單的人生意義更有優(yōu)勢,但是復雜的人生意義更加光榮。
頓悟:人生最佳體驗的可操作實現(xiàn)路徑
同樣是降熵過程,復雜度降低得越多的過程,越有意思。
為什么油畫比素描更美?因為它動用了更復雜的色彩和技藝,最終把這些無比復雜的元素都統(tǒng)一在一副畫里,讓我們的大腦不由自主地就會覺得更美。
心流也是如此。一個小孩子興趣盎然地算數(shù)學題,和一個大科學家沉浸地思考物理問題,他們倆的心流體驗可能是相似的,但是從旁觀者看來,無疑是科學家的心流更宏大、更壯麗,因為它要復雜得多。
我當然不是貶低孩子的心流,但是正如契克森米哈賴所說:“偉大的音樂、建筑、藝術(shù)、詩歌、戲劇、舞蹈、哲學、宗教,都是以和諧克服混沌的好榜樣”。
降熵過程有高下,美有高下,技藝有高下,心流也有高下。原本的混沌越多,整合進去的元素越復雜,這個心流就越偉大。
那么,自然,人生意義也有高下。
那些能夠整合無比復雜的人生、找到人生意義,整合無比復雜的世界、形成自己的世界觀,整合無比復雜、經(jīng)常是相對矛盾的價值觀,形成自己的價值觀的人,有最大的“大心流”。
這就是我第三遍讀《心流》時,得到的最大啟示。讀這本書時,你無疑會被契克森米哈賴說服,推崇心流,喜歡心流,尋找心流。
但是,現(xiàn)實世界如此堅硬,心流的條件如此難求(以至于很多人只能從網(wǎng)游中得到心流),契克森米哈賴似乎是給我們描述了一個美好的狀態(tài),從而讓我們對現(xiàn)狀更加失望?
所以,我希望你能把這本書讀兩遍。第一遍是學習心流的概念、技巧,第二遍則是用心與契克森米哈賴對話,體驗他的這一曲冰與火之歌:
外界紛擾并不可怕,反而是我們鑄成更大的心流的能量來源。
最后,我要感謝中信出版社。這本書終于不再叫什么《當下的幸福》或者《快樂的真意》了。
它的內(nèi)容和立意遠遠地高過了幸福和快樂。它所推崇的人生最佳體驗,不是幸福、快樂這點膚淺的感受,而是奮斗、掙扎、咬牙堅持,當然還有最終整合之后的無上體驗。這才是心流的真意。
書名:《心流:最優(yōu)體驗心理學》作者:[美]米哈里?契克森米哈賴 出版社:中信出版集團
作者簡介
[美]米哈里?契克森米哈賴(Mihaly Csikszentmihalyi)
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,“心流”理論提出者。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馬丁?塞利格曼譽之為“世界積極心理學研究領(lǐng)軍人物”。
契克森米哈賴一直致力于幸福和創(chuàng)造力的研究,提出并發(fā)展了“心流”的理論。他曾擔任芝加哥大學心理系主任,現(xiàn)任教于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大學。其著作包括《心流》《發(fā)現(xiàn)心流》《創(chuàng)造力》等暢銷書,對積極心理學的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重大影響。其中《心流》自1990年出版以來,被翻譯成30余種文字,影響了全球千萬研究者和讀者。